易游yy平台:铁湾遗魄:日军首次集体“玉碎”自杀的水下见证者横滨航空队H6K“九七”式大型飞行艇群潜水点
来源:易游yy平台 发布时间:2025-11-03 19:15:44
yy易游极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战败之时使用十八般手艺“总员玉碎”(全体自杀)慢慢的变成了了众所周知的“招牌动作”,而这门祖传手艺的“祖”恐怕便是我们今天要讲到的“横滨航空队”了。下边我们就一起来以第一人视角看一下日军第一次整建制“玉碎”,以及在见证了该部的毁灭之后,被留在水下的遗迹——4处“九七”式大型飞行艇残骸潜水点,希望您会喜欢。
如果您对在瓜达尔卡内尔岛和“铁底湾”进行沉船潜水的整体情况感兴趣,也请参考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铁湾遗魄(一)“铁底湾”的沉船潜水活动》。
在所罗门群岛首府所在的图拉吉岛(Tulaji Is.)东侧,与弗罗里达岛(Florida Is.)之间的水域里有两座连体小岛。北侧的岛屿名为“塔纳姆伯格”(Tanambogo),而南侧的则称为“加武图”(Gavutu),它们都是直径不到500米的迷你小岛,两者之间有一道退潮时露出水面的路桥浅滩相连。这两座本来渚清沙白的美丽热带海岛,却成为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在南太平洋方向侵略脚步所触及的最远点。
为了监视盟军在斐济(Fuji)、萨摩亚(Samoa)等南太平洋后方岛屿上的行动,为日军主力舰队提供预警,日军于1942年5月在加武图岛上建立了一座水上飞机基地。并且将手中仅有的3个宝贵的长航程大型飞行艇部队(日军将在水面时主要是依靠机身浮力而不是浮筒的水上飞机称为“飞行艇”)之一的横滨航空队(简称“滨空”)前出部署在了这里。该部的本部以及主要人员都驻扎在塔纳姆伯格岛,部分地勤人员和军医院则部署在加武图岛上。由于日军固执的认为美军在1943年之前不可能有能力发起反击,因此在这个最前方的前哨基地竟然没有部署任何作战部队,仅仅是从旁边图拉吉岛上的吴镇守府第三特别陆战队借来了20名士兵做为岗哨。
1942年8月6日初夜,受到连续数日的热带风暴影响之后,久违了的星光终于又出现在了天际。横滨航空队整备队五分队的分队长,宫川正一郎兵长(“兵长”是日本海军的初级士官军衔)刚刚在宴会上难得的喝到了几壶美酒,此时正惬意的跟几名军官和军曹(士官)一起聚在海滩上,在清爽的海风中欣赏南太平洋美丽的夜色。对他们来说,这恐怕是“滨空”被部署到这座海岛上以来最美好的一个夜晚了。
原来在这一天早些时候,来到这座海岛已经整整一个月的“滨空”出动多架“大艇”从大后方的拉包儿基地(Rabaul)运来了轮换的要员和大量补给物资。为了给新来的官佐们接风,“滨空”司令官宫崎重敏大佐下令组织了一场颇为“盛大”的军营宴会。他们在宴会上打开了空运来的美酒,难得的痛饮了一番。
晚上10点,正当这些军官和军曹们宴会之后在海滩上吹风的时候,电报员送来了刚刚收到的来自千里之外拉包儿第八舰队本部的电报。电报中称拦截到来自于附近海域的微弱电波,提示各岛的值守人员注意海岸观察。当然这封电报并没有破坏当晚的气氛,宫崎司令官也仅仅是命令将第二天一早“大艇”的起飞巡逻时间提前到凌晨4点,并扩大巡逻飞行的范围。
于是这位宫川正一郎兵长只好连夜带着他手下的整备兵们来到了“大艇”泊地,为硕大的“九七”式大型飞行艇(简称“九七大艇”)做任务前的检修并加注了满满的燃料。到了清晨天将亮的时候,“滨空”飞行队队长田代状一少佐带领着飞行员们来到了基地,开始听取宫川正一郎兵长报告飞机整备的情况。
正在这样一个时间段,人群中好几个人都注意到南方远处的海平线上似乎有微弱的灯光一闪而过。起初他们还以为是眼花了,但是很快便又隐隐约约出现了更多闪烁的灯光,足足有几十处。这时宫川正一郎兵长突然感到心头一阵恐惧,紧张的询问面前的飞行队长田代状一少佐“那一定是日本的船队吧?”身为“滨空”在岛上排名第2的高级军官的田代少佐直勾勾地望着海面慢慢的变多的灯光沉默不语,其实他们心里都清楚,如果是日军舰船的话,早就会有人来跟他们建立联系了。况且自从中途岛海战之后,联合舰队的主力机动舰队正在吴港休整,突然抽调出这么多舰船来到这里也完全不合逻辑。
反应过来的日军剧然炸了锅,飞行员疯狂的跳进小船划向自己的“九七大艇”;田代飞行队长则试图联系图拉吉岛、飞行队本部以及停泊在东边的12架二式水上战斗机(“二式水战”)……。很快,大艇的螺旋桨就旋转了起来,发出阵阵噪音和废气。它们经过两次试车,然后拖动像战舰一样巨大的艇身开始在水中缓缓移动起来。
已经没什么事能做的宫川整备兵长呆呆的注视着眼前的情景。他很清楚这些“九七大艇”没有来得及挂载炸弹或者鱼雷,只能用机枪和20毫米航炮去勉强尝试挑战一下敌人的舰队。即便如此,考虑到拉包儿的援军飞机要最快3个半小时才能到达,作为铁底湾两岸仅有的航空力量,他们已是这几处岛屿上数千日军唯一能够寄托的单位了。
此时第一缕阳光从东边弗罗里达主岛背后升起,火一样的光芒把加武图岛上已经蔓延生长到了沙滩上的棕榈树林照的火红,好像一片片飞升起来的礼花。随着港池内轰鸣声的剧烈变化,第一架“九七大艇”的黑影开始在水面加速冲刺。正在这时,突然有人大喊了一声“飞机!防空警戒!”宫川兵长抬头望去,看到空中十几个同样被阳光染成金色的影子正急速向自己这边扑来。
电光火石之间,雨点般的12.7毫米机密集的落在了港池里,激起一排排好像篱笆墙似的整齐水花。大部分水花都集中到了第一架滑行中的大艇身上,迸发出一片片火光,然后那架大艇就突然间炸成了一团火球。一轮攻击之后,折返回来的机群开始从容的扫射港池里其他的大艇,毫无意外的在几分钟之内便将这些已经加注了燃料的大艇打得或者东倒西歪沉入水下,或者直接在水面烧成火球。此时远处弗罗里达岛方向传来的爆炸与火光显然意味着停泊在那里的水上战斗机群的遭遇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这些扭曲燃烧着的“九七大艇”对日军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军事财产,是战争爆发前不久的1938年才开始正式列装的王牌武器。那时已经将美国视为假想敌的日军要求主攻研制水上飞机的川西航空机株式会社研发一种拥有超大航程的大型4发飞行艇,以便在未来与美国的战争中可以在广阔的太平洋上,甚至美国本土执行侦察、攻击和运输等任务。
正因为如此,如前文中所诉,“九七大艇”的体型非常庞大,也是最早采用4引擎的飞机之一。其翼展达40米,甚至超过了现代的波音737客机!它的动力来自于4台三菱金星四三型发动机(后期型升级到金星五一或五三型),最大速度380千米/小时,在它所特长的续航能力上更是高达4870公里!只要使用船只在航线上的海中建立秘密补给点,就可完全跨越太平洋深入美国或者澳大利亚本土执行任务。在武装方面,“九七大艇”装备4挺7.7毫米机枪和1门20毫米机炮,并可以携带2枚鱼雷或1000千克炸弹进行长途奔袭。
为了尽快让这件“大宝贝”运转起来,在“九七大艇”还没定型的1936年,日本海军就在山本五十六的过问下急不可耐的在设立了负责操作它们的“横滨航空队”,装备12架“九七大艇”。该队成军之后便被立即投入到了罪恶的侵华战争中,利用超长航程对中国的近海进行监视和侦查。期间在1939年日本因为渔船越境捕捞与苏联发生冲突时,“滨空队”也曾经派出“九七大艇”在“桦太”(库页岛)一带,给苏方施加压力。
除了这些前方任务之外,“滨空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还曾经对许多太平洋岛屿进行了秘密侦查飞行,为即将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做准备。它们也曾经在1940年的日本“神纪两千六百年”特别观舰式上高调亮相,给受邀参与的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该年底,“滨空队”编入直接隶属于联合舰队的第4连合航空队,随即这个“联合航空队”又在两个月之后正式获得了第24航空战队的正式编制,改隶第四舰队。
作为地位特殊的部队,“滨空队”的历任指挥官日后都不乏“名人”,比如第二任指挥官市丸利之助大佐之后就是硫磺岛战役中的最高级海军军官。他在最后自杀冲锋前写下《至罗斯福总统书》,诡辩日本流行的“西方压榨东亚黄种人引发战争”的理论。此信被美军发现后如愿刊载到了美国媒体上,给战时的美国民众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此外“滨空队”的另一位司令官有马正文大佐日后成为了南云机动部队旗舰“翔鹤”的舰长。他在战争末期担任航空战队少将司令官接到发起自杀攻击的命令时,曾声称“不能只让年轻军曹去死,战争应该由老人先死”,自愿报名驾机参加了第一批特攻攻击,之后被追授海军中将。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滨空”装备的“九七大艇”已经增加到24架。它们长途奔袭轰炸了太平洋深处由美国控制的“豪兰”岛(Howland Is.)与“贝克”岛(Baker Is.),成为了“九七大艇”的第一次实战。不过由于该机目标巨大、航速较慢、防护也不足,所以在攻击被严密保护的盟军舰船时非常得不偿失。因此日军很快就叫停了“九七大艇”的攻击任务,转而变成了以长程侦查和反潜为主业。
1942年4月“滨空”转入新组建的第25航空战队,但是同时因为抽调了部分人员和“大艇”用于组建日本第3支“大艇”部队,导致它麾下的“大艇”数量下降到12架。此后“滨空”与另外两支“大艇”部队分别在南太平洋上负责一个方向,执行长距离侦查任务。与此同时第25航空队还获得了日军唯一的一艘大型飞行艇母舰“秋津洲”号来支持“滨空”(此舰现为菲律宾克隆湾的著名潜水点)。在此期间在珊瑚海海战(Battle of the Coral Sea。)中“滨空”有临时担负起了挂载鱼雷攻击美军航母编队的任务,但是不但没找到目标自己还被美军舰载机击落了几架。
其实日军刚刚占领最前沿的图拉吉岛之后,就在旁边的加武图岛设立了水上飞机基地,“滨空”也曾经短暂的进入过。但是由于这里距离美军的基地太近,美军陆基的B-17重型轰炸机时有光顾,因此处于安全考虑该队撤出了前线架新研制的二式水上战斗机之后才又在7月重新进驻加武图基地。按照计划日军在附近的瓜达尔卡内尔岛上修建的机场也即将在8月竣工,届时他们便能够获得更多的战斗机保护了。
在“滨空”进驻加武图基地之后的一个月里,虽然美军B-17重型轰炸机不时光顾,但是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损失。时间来到8月,由于热带风暴的影响所罗门群岛一带天气不佳,在厚厚的云层覆盖之下起飞的“九七大艇”依靠目视巡逻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直到8月5日天气好转之后,便遭到了完全意料之外的美军全力突袭,也便是前文所描述的场景。
说回到宫川整备兵长的故事。“滨空”的所有飞机被来自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USS Wasp,CV-7)的战斗机顷刻全灭之后,美军将攻击的目标转向了图拉吉岛,并出动了两个海军陆战队营在图拉吉登陆,这也给了“滨空”剩余人员大约6个小时的准备时间。由于塔纳姆伯格岛和加武图岛上的536名日军几乎全都是航空兵和临时动员的民工,步枪一类的步兵武器数量也非常有限,因此只得临时用航空燃料和炸弹自制了燃烧瓶与炸药包分发给每个人。此后他们向拉包儿发出了诀别电报,并销毁了机密设备和文件,分别躲入了两座海岛上的山洞中。
到了中午,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空降营(1st Parachute Battalion USMC)的近400名精锐部队开始在舰炮的掩护下从加武图登陆,而防守在岛上的240名日军均是“滨空”的军医院和地勤人员,以及部分韩籍劳工。然而由于美军过分轻敌,以及选择的登陆点恰好位于两座岛的交叉火力之中,因此刚一登陆就被死死压制在了岸边,付出了高达10%伤亡的惊人代价,最后不得不呼叫火力支援才冲到岛上,并开始逐一肃清洞穴内用木棍和燃烧瓶武装起来的日军。
由于误以为大部分日军已经在加武图岛上被消灭,因此美军再度轻敌,只派遣了海军陆战第5团的1个连分乘5艘登陆艇前往塔纳姆伯格岛搜索。结果他们在海岸因为遭到攻击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其中一艘登陆艇被抛弃在岸边。于是日军反而从这艘登陆艇的残骸中缴获了一些急需的。
直到第二天美军又从“瓜岛”抽调了海军陆战2团3营(3/2 USMC)和两辆坦克前来支援。援军加上原来的伞兵1营一起,在舰炮和飞机的支援下开始从连接的沙洲上强攻塔纳姆伯格岛。而岛上的日军飞行员、地勤以及民工自知大限已至,于是挥舞着手枪、木棍和锹镐发起了针锋相对的自杀式反突击。
接下来便发生了非常富有戏剧性的一幕:百余名疯狂日军突然冲出,用燃烧瓶点燃了打头的美军坦克,然后抡起木棍围殴、追打逃跑的美军坦克兵,竟然将其中两人活活痛打致死。这时后边“跟丢了”的美国陆战队员终于“及时”赶到,轻而易举地击毙了大约50名为首的日军航空队人员,还从人群中救出两名被打的鼻青脸肿的美军坦克兵。
与此同时在日军一方,跟在人群后边的宫川整备兵长看见前边的人被像麦子一样收割。他还目睹了飞行队队长田代状一少佐爬到了坦克残骸顶上对着围上来的陆战队员挥舞着手枪和军刀,然后就被美军一枪给打了下去。
残余的日军躲进了附近的山洞,此时“滨空”司令官宫崎重敏大佐已经用一枚手雷自我了断了。又一轮炮击之后,冲上来的美军陆战队员开始向每个洞穴投掷手雷。宫川兵长侥幸没有被手雷炸死,但是紧接着却又看到一辆美军推土机开过来直接封堵了洞口。宫川在洞内依靠几袋梅干坚持了一个多月,最后从另一个洞口找到机会逃出跳进了海里。他游泳两公里来到了弗罗里达岛上向当地村民求助,结果却被村民哄骗着绑起来送给了美军。
直到被美军审讯的时候,宫川才知道“滨空”已经全员“玉碎”,仅有他和1名二等工作兵成为了漏网之鱼。而为了消灭这支500人的日军非战斗单位,拥有绝对人数及海空优势的美军却付出了247名陆战队员伤亡的惊人代价。在整个图拉吉、加武图、塔纳姆伯格和弗罗里达群岛的1100名日军中也仅仅只有20人成为战俘幸存,而其中17人还都是设营队的韩籍民工。战争结束之后,回到日本的宫川正一郎在1987年将这段经历写成了28页的《塔纳姆伯格岛·横滨航空队玉碎之日》,是日本一边关于这场战斗唯一的见证记录。
美军占领了加武图之后,这里的水上飞机基地被盟军修复后继续使用,同时也开始有计划的打捞这一带的日军水上飞机残骸用于分析研究。在东侧“二式水战”停泊区,共有7架残骸被美军获得,编号分别为821、822、826以及913-916。但是美军在打捞港池区域的“九七大艇”时却遇到了困难,由于机体巨大,导致在打捞中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损坏,基本失去了研究价值。于是美军便放弃了类似的尝试。
今天,“滨空”留在水下能够找到的遗迹主要包括加武图岛岸边的6处“九七大艇”残骸,不过真正有潜水员访问的则仅限于其中4座。如今它们被对应位置的泊位号命名,分别为M1、M3、M5、M6。除此之外在浅水区的岸边靠近M11和M12泊位处还发现了“九七大艇”的部分机身,推测是美军打捞失败之后丢弃在这里的。
M1泊位附近的残骸破损非常严重,被认为是4个有潜水员访问的残骸中最残缺的一个。残骸位于沙质海底上,驾驶舱已经从机体上折断脱落,而且顶部也完全消失了。它的机翼已经非常破碎,只剩下巨大的发动机掉落在海底,周围还能找到辅助浮筒和控制舵面的残骸。
M3泊位的残骸曾经是早期最受潜水员欢迎的一个,同时也是深度最大的一座。这架“大艇”位于42米深度约3米左右能见度的淤泥质的海底。它的机翼已经折断,机身向右侧倾斜但是基本完好。机身可以进行内部穿越但是因为空间狭小,再加上残骸上积有不少浮泥,因此难度较大。从最前方的驾驶舱进入,向后穿越经过机身内部可以看到一些零散的诸如机盒一类的文物。在机身的一侧可以看到原本连接机翼的支撑柱,附近的海底还可以发现一具辅助浮筒。
M5泊位的残骸直到大约2000年左右才被发现,它也是这里(甚至全球)保存最好,访客最多的一座“九七大艇”残骸。它所在的沙质海底水域的能见度可以高达15米以上,甚至有时达到30米,此处27-34米的深度也位于休闲潜水范围之内,更加难得的是这座残骸除了右侧机翼折断以外几乎没什么太大的损害。
感谢您支持原创,反对抄袭,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宁的酱油工厂》(微信号:XiaoningTang)阅读更多文章
目前该残骸的机艏向右侧弯曲,推测是因为沉没时机艏着地所致,在这里能够正常的看到几套非常完整的仪表盘和操作台、飞行员座椅,以及一部航空侦察照相机。沿着机身游动可以清楚的看到观察窗和射击口,但是原本的机枪和航炮却已经不见了。虽然现在尾翼的蒙皮已经完全消失,但是从完整的金属框架依然可以分辨出原本的结构。
残骸左侧的机翼除了尖端触及了海底以外非常完整,可以清晰的看到两部巨大的发动机,以及依然挂载在机翼下方的辅助浮筒。右侧的机翼原本曾经非常完整,但是却在2009年发生了折断。如今这片机翼已经掉落在海底,上边的发动机和浮筒可能也被盖在了机翼下方。
M6泊位附近的残骸主机体几乎处于被“对折”的姿态,机艉和机艏朝向同一个方向,两个机翼也倒置的叠在一起。在这座残骸的头部可能因为触底时的冲撞而高高翘起,在最前方还能够正常的看到依然绑在沉入水底的停泊浮标上的缆绳。如果不考虑这些主体结构上的折断,机身内部的细节依然被认为保存的较好。
以上,是关于“九七大艇”潜点的介绍,这篇文章也是本系列中最后一篇关于日军遗迹潜水点的介绍文章,此后要介绍的潜点就都是美军的舰船了,请您继续支持和关注!



